【资料图】
“为学患无疑,疑则进也。”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之言。这“疑”,是生疑,强调的是让学生引发认知冲突,在冲突和困惑中产生探究欲。这“疑”,也是质疑,强调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,追寻问题的真理,进而使得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。这“疑”,更是释疑,强调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在思维爬坡中去发现、去探索以获得进步。
自主学习,让数学预设凸显“疑”“趣”。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提倡“先学后教,以学定教,顺学而导”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,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,促使学生主动参与,对于生趣激疑、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。如教学《字母表示数》时,以一首脍炙人口的“数青蛙”儿歌导入,巧设疑问:一直说不完怎么办呢?激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主动性,这个时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记录方式,如“a只青蛙b张嘴,c只眼睛,d条腿”“a只青蛙a张嘴,b只眼睛,c条腿”“a只青蛙a×1张嘴,a×2只眼睛,a×4条腿”等。数学知识要讲道理,那么,哪一句才是正确的呢?关键就在于学生要能够观察发现青蛙的嘴、眼睛和腿的数量。这就成了需要学生探索、解决的重点问题,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很快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、发现规律的能力,并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,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。
前后联系,让数学课堂充盈“疑”“趣”。新课标指出,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,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,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,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。如教学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》时,让孩子大胆猜测,自主推导,整节课以问题串的方式开启教学,一问: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和哪个图形的面积有关?二问:静静地思考,大胆地猜测,你认为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,需要知道哪些数据?想好了,测量你所需要的数据并计算。三问:方法是怎么想的?(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结论:底×邻边)四问:那用底×邻边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可行?(验证,推导)五问:有什么比数方格更好的方法?在问题串的引导下,学生们层层攻破重难点,把平行四边形巧妙变成了熟悉的长方形,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,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转化思想,是解决问题的好策略。
深入生活,让数学学习充实“疑”“趣”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、鼓舞。如教学《栽蒜苗(一)》时,学生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,并能根据统计图,分析数据,回答问题。本节课内容让孩子根据蒜苗14天后高度统计表在发放的学习单上绘制条形统计图,很快孩子发现在10×10的方格纸上不够画,让孩子尝试解决此问题,(如把格子在往上画一些,1格表示2cm,1格表示3cm……)通过讨论、分析,学生最终发现:增加格子遇到数据太大时,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,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比较方便。学生进一步感受到,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学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,数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。
总之,“疑”“趣”的数学教学,相伴而行,丰富充实,相互支撑,相辅相成,立体交融,和谐共生。疑能得趣,则是由疑生思、由思得趣;趣能促疑,则是由趣促思、由思生疑。
关键词:
上一篇:北京我爱我家一名28岁女房产中介跳楼自杀,妹妹:曾被踢出公司群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